HAHA体育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42.7%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.96㎡,体育消费中位数2030元,城市业余联赛参与人次130万……
11月16日,《2017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》发布的这组数据,勾勒出了上海在近年全民健身上的稳步发展。
在这份衡量申城全民健身状况的重要报告中,上海的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(简称“300指数”)总分为244.1分,较上年的提高17.3分,上海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状况令人比较满意。
单从这份“300指数”的总成绩数据可以看出,上海的全民健身普及率越来越好——总分244.1,其中“健身环境”指数为88.6分,处于“满意”区域;高于“运动参与”指数(79.1分,比较满意)和“体质健康”(76.4分,比较满意)。
2012年以来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稳步上升,2015年是40.8%,2016年到达了42.2%,而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42.7%。
此外,市民参与度前十的体育项目依次还有:骑自行车、羽毛球、游泳、健身苑点、力量健美、舞蹈类、足球,以及徒步、登山、攀岩。
健步走之所以能超越跑步,究其原因,老龄化程度是重要原因之一。2017年,上海老龄化率达到14.3%(指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)。可以预见,“运动项目”的老龄化或许会成为新一轮的市民体育的发展方向。
以50岁作为体育参与项目的分水岭,50岁以下市民更偏爱激烈、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,而50岁及以上市民更偏爱养生、相对舒缓的运动项目。
去年,全市共新增体育场地超过314万㎡,相当于22个人民广场的总面积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.83㎡增加至1.96㎡,增加了0.13㎡。
这个看似微小的数字变化其实是全民健身发展的一大步,要知道,2012年至2016年5年间,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总共增长0.16㎡。
体育设施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更多市民参与体育锻炼。45公里的滨江绿道(包括漫步道、跑步道及自行车道)更是成为许多浦江两岸市民“打卡”的网红胜地。
此外在2017年,上海市民对体育场地(社区体育场地、经营性体育场地)的满意度为81.8分。但在环境卫生、开放时间、性价比和服务水平等方面,市民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体育设施建设主体呈现多极化发展。非体育部门(包括绿化、市容、住建)投入经费已达到投资总额的五分之一。由此可见申城建设“健康上海”和“全球著名体育城市”目标的决心。
不难发现,以往“漏斗形”(两头高中间低)全民健身的年龄特征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。40-49岁成为最快增长群体,并从2016年的37.1%跃升至今年的45.4%。
数据显示,40-49岁市民以“改善体质、增进健康”为锻炼目的比例高达94.4%,远超整体年龄段同选项的84.8%。
然而,与申城“中年危机”的健身“觉醒”不同,青年体育锻炼隐忧正在突出——年轻群体越来越“宅”。
指数调查发现:随着年龄段的降低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比例也随之降低。其中,19-29年龄段参加率已不足25%,报告呼吁社会各方面需要对这一现象引起足够重视。
体质监测数据给出了答案。数据显示,2017年,全市共有170905名成年人和老年人进行了体质测定,其中成年人体质达标率为97.1%,老年人体质达标率为97.6%。优良率方面,成人为58.1%,老年人为53.3%。
另一方面,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全市及格率和优良率分别为96.3%、42.8%,虽然优良率较2016年上升2.6个百分点,但与其他年龄段差距依旧明显。
2017年,上海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1528个,近70万市民参与赛事。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,实现了100%社会化办赛。
人口基础的增加催生了健身组织的蓬勃,2017年,全市共有在民政部门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体育社会组织1144个,较2016年增长了38.2%。每万人拥有固定健身团队数量持续增长。
此外,以50岁为标准,青年及中年人依托会员俱乐部、中老年人依托社区健身团队的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模式初步形成。
与体育参与比例增长相同步的还有体育消费,总体而言,2017年,上海市民体育消费增幅明显。
据统计,92.4%的受访者发生了体育消费。市民体育消费中位数为2030元,比2016年增加了530元,40-49岁更是成为体育消费中坚力量。体育消费“买买买”,毫不手软。
而成熟的体育活动需要充足的专业体育人才提供服务。2017年,全市共有5667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,占总人口比例为2.34‰。已超过国家提出千分之二的标准。
其中有31784名经常参与健身团队的日常科学指导,占总数的56.1%,较2016年上升16.9个百分点。
2017年上海市共为165个街镇社区配送体育服务(健身技能培训、科学健身讲座、青少年体育培训、体育赛事活动)4117场,惠及市民10.9万人次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16年仅得50.8分“健身素养”测评,今年仍然没有实质提升。
这也说明:一定程度上,健身指导和社区体育配送仍存在很大缺口,上海全民健身发展仍在路上。
服务于“健康上海”和“全球著名体育城市”建设总目标。《2017年上海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评估办法》由上海体育局制定。上海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中心作为第三方,承担“300指数”评估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