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AHA体育9月28日下午,上海体育局发布《2015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》(简称“300指数”)。
作为把脉“民生体育”的重要标尺,本次“300指数”通过35个量化指标,从健身环境、运动参与、体质健康等方面,客观反映区域内全民健身发展的现状和问题。
报告显示,2015年本市全民健身“300指数”为254分,全民健身总体发展情况令人满意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,在市民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中,足球首次跻身前十。
在本次的2015年“300指数”报告中,“健身环境”、“运动参与”、“体质健康”三个一级指标指数为85分、86分、83分,各项发展指数和总指数都处于“满意”区域。
与2014年的报告相比,“健康环境”发展指数基本与去年持平,“运动参与”与“体质健康”两项发展指数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。
201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0.8%,与2014年(40.4%)相比略有提高。其中,快步走和慢跑、羽毛球、篮球、广场舞、乒乓球等项目仍然是市民最喜爱的运动。
2015年,上海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8071场(次),173万人次参与。全市共有在册体育健身团队38249支,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931个,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为50376名。
然而目前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上海市民的实际需求。市民喜爱的羽毛球馆、游泳馆等热门运动场馆设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需求缺口。
近几年,跑步已经成为上海市民的新风尚。在报告中显示,在市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中,快步走、慢跑占比最大,达到44.1%。
如今上海的业余跑者已经不满足于跑起来,而是渴望跑得更好、更专业。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种跑步活动,上海市在去年还成立了路跑协会。
目前上海全年经常参加跑步活动的人群已超过20万,2014年全年举办的路跑赛事和活动达到近30次,“飞人”刘翔也曾将自己的首个10公里跑献给上海马拉松。
在提升市民专业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他们对体育场地的体验感。虽然82.0%的上海市民对现有场地表示满意,但市民满意度已经连续三年呈现下降。
市民对“场地性价比”和“场地交通情况”满意度较高,对“场地管理水平”满意度最低。这也是未来包括跑步在内的运动项目需要改善和加强的地方。
调查显示,71.5%的上海市民在2015 年进行了体育消费,其中主要的体育消费类型为实物型和参与性消费。
全动的普及并没有带来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。上海市市民体育消费中位数为467元,有一半市民体育消费低于467元。
在这些消费人群中仅有7.2%的市民体育消费在5000元以上,而消费金额在1000元以内的人数最多,占总调查人数的67.4%。
从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来看,市民更关注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提升功能。66.8%的市民是为了“增进健康”,其次为娱乐消遣,提高运动能力,以及促进人际交往等。
从整体来看,“健身环境”、“运动参与”及“体质健康”三项指数更趋于均衡。但全市各区县“300 指数”的高低差值为54分,与中心城区相比,郊区呈现出更大的差异性。
2015年政府在全民健身日常工作方面投入了41262.4万元,人均日常工作经费连续四年保持增长,但各区县差异较大,高低差值达到25.8元,与往年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。
该评估体系简称为“300指数”,是由上海市于2012年首创,每年发布一次。
指数评估共采纳了35个客观观察指标和4个主观观察指标,其中客观指标由街道和区县体育局申报,主观指标则由上海体育学院进行问卷调查获取。
“300指数”的发布,意味着评价上海体育全民健身工作发展水平有了量化的标准,这也在奥运会、全运会金牌数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体育人口比例的基础上,更加客观、更加细分化,让“民生体育”得到了更直观的体现。